〈白馬走過天亮〉--言叔夏

  民國一百年許多人都結婚了,包括怎樣也想不到的劉若英。我曾經不只一次聽過身旁的同志友人們說唯一可能結婚的女性對象就是劉若英,「大概是因為她看起來非常淡薄的樣子吧。」我對劉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國中時代的〈為愛痴狂〉,土黃色墊肩大夾克的她在MV裡徹徹底底地燒了一把吉他。我還記得那是第四台剛開始普遍的時代,有一個頻道從半夜三、四點開始就會陰魂不散地輪播著每天幾乎一模一樣的MV清單,沒有主持人也沒有任何旁白。這份清單大概以一個月左右做為週期會定期更新,大約是加入了每月新進榜的歌曲。有段時間,我總是在起床趕第一班公車上學的五點鐘時間,會反覆地聽到這首歌。

  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奇異的年少時光。我所住的那個小鎮在離任何學區都遙遠的地方,於是小學一年級起我就學會了在擠滿眾多高年級學生的公車上突圍拉到下車鈴的求生技能。國中以後,母親讓我去上位在市區的教會學校,這個技能的規模於是被擴張到更大。我記得上課的第一天輪到自我介紹,當我說出自己畢業的小學時,台下的一個同學非常認真地說:「你一定是第一名畢業的吧。」她用很誠懇的語氣對我說:「要不然怎麼可能進我們學校。」

  我知道她沒有別的惡意,但這段話裡我只聽到兩個部分:她用「你」來稱呼我,用「我們」來稱呼自己。「我們」當然包括未來的「我」,可是卻無法化解當下的我站在台上的那種困窘。我下意識地抓緊了制服裙子的皺褶,不知道該將自己的手腳擺放在哪裡。下了台以後我發現那裙子變得更皺了,而且沾滿了白色的粉筆灰,後來一整天除了被點名和上廁所的時間以外,我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一動也不肯動。

  對那個學校的人來說,我所來自的地方對他們而言無異是甲仙或都蘭之類的地名。我沒有邀請過任何人來我家,也沒有同學提出過放學後一起去補習班做功課的邀約,整個中學六年,我都過著獨自搭乘公車上下學的生活。從我家到學校的通勤時間大約要花上一小時,公車會從繁燈夜景的城市一路蜿蜒爬上大坪頂,繞過山區而下。我總是無聊地對著窗外刷過的景色發呆。車廂的人漸漸稀少了起來,公車搖搖晃晃地,從城市漸漸駛離,常常一不小心就使人陷入了瞌睡之中。冬天的天色暗得極快,在一本搖著搖著就幾乎要從膝上掉落的英文課本裡醒來時,四周已是荒瘠暗黑的山野。

  不知道為什麼,那時的我非常喜歡那樣甦醒的時刻。天花板上老舊的日光燈管白晃晃地,像水族箱般地壟罩著整個車廂。周身稀少的人們看起來都那麼孤獨,一個個散落在藍皮座椅的角落裡;他們有人像是水鳥那樣地垂頭睡著,有人蜷起身體緊挨著鐵皮的車廂耽坐,腳邊堆放著一個好大的旅行袋,他要去什麼地方?要去那裡做些什麼?我想不出這班夜車能抵達一個更黑更暗的地方了。車廂上方懸掛的吊環無聲地擺盪著,像一個隧道般的夢境。窗外大片大片瀑布般的黑色裡連一盞路燈也沒有,只有窗玻璃上倒映出的暗褐色的自己,車子一撞上了窟窿就五官迸散,支離震顫。

  若年少時代的某些路徑實則含有某種隱喻,那麼這條隧道般的返家旅程也許便成為了我日後某種抽象道途的原型。長大以後我發現我不能習慣跟人一起回家,即使是順路也不行。我喜歡自己從一個喧鬧的聚會中離開,喜歡和親密的朋友告別後獨自消失在極黑極深的夜色裡。這簡直是一種儀式或姿態,需要一條巷子或一段四站左右的捷運來抵達。抵達自我;自我像是一座空空的井口,井裡什麼也沒有。在那孤獨的距離與風景之中,沿途的灰塵與細瑣皆被滌洗瀝淨,將我清潔地接迎回到自己的房間之中。

  那種黑色一直讓我感到非常地安心。我後來就成為一個在那種黑色裡生活的人。寫不出論文的時候任性地不寫,過很長時間日夜顛倒的生活。在半夜三點的廚房裡煮麵條呼嚕地吃完,聽很多電子音樂,一整晚反覆倒帶看電影裡喜歡的片段。衣服與書籍雜亂地散落在地上,它們親密地將我包圍。夜晚裡所有的人都睡眠了,街道空無一人。有時我會拎著鑰匙出門去便利商店,買回蕎麥涼麵與蘋果牛奶。有一次我遇到一個自動門被上鎖的便利商店,我在門下站了好久卻始終等不到它開。後來我隔著玻璃門看見櫃台後的店員在收銀機下方竟打起盹來了。他的睡臉如此安詳簡直他就是這個店裡所有飲料書籍便當酒瓶的一部分。我後退幾步,整個店看起來像是一隻玻璃箱子,一個水族箱。我忽然明白他們的關係其實是魚與水蘊草,而我只是一個水蘊草睡眠時做的夢。我是一個拜訪者。

  但其實我真的只是夢。十五歲的自己夢見了三十歲,像背起大袋去一個很遠的地方折返回來,我忽然就三十歲了。在三十歲的深夜房間裡,我經常想起十幾歲時的自己,想起那時的冬天清晨是如此地黑暗,我甚至再也不曾遭遇過那樣絕對性的黑。那種黑色只存在於人生的某個時期,像底盤一樣地嵌合著只有那時才能擁有的所有缺口。我想起那時的自己總是摸黑在睡夢的邊境裡醒來,坐在床上安靜地發呆。想起窗外冷空氣的清冽氣味,混雜著夜色即將褪去的某種氣息,潮水般地湧進窗來。我會躡手躡腳地穿越過睡眠的家人們,在不開燈的客廳裡扭開電視頻道,在電視光管的搖晃中,開始做一些刷牙或梳髮之類的窸窣情事。

  我想念那樣孤獨的時光,在天色亮起來之前,我在黑暗的客廳沙發上蜷起身體,什麼也沒想地盯著電視螢幕裡流瀉溢出的MV。那些影像伴隨著電視機裡發散的光暈河流般自我的臉上流過;那些歌曲都極傷感極惆悵極九○年代。天空。心動。恨情歌。我願意。白天不懂夜的黑。誘惑的街。為你我受冷風吹。聽著聽著就讓人流起淚來。但我其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流淚。也許是年少的敏感與脆弱;也許是天亮的預感伴隨著歌曲的消逝逐漸逼近;也許這客廳裡的黑暗就像光圈般地從頭兜攏包圍了我,世界變得極小極小,只剩下自己和眼前的螢幕。而天亮像一匹白馬從窗外走過,走過以後,家具、牆壁,還有我雙手環抱的自己,便漸漸地在黑暗中清晰了起來。我好像在那些天亮前的歌曲裡抵達了未來的自己,像做了一個三十歲的夢,手指的前端伸得好長好長,幾乎要抓住了什麼,那在夢中被我追捕的物事總是在指尖的前端,一碰到了邊緣就要被遣送回返。

文章標籤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鬼魂與觀音〉--言叔夏

童年時代的某一日,祖母去中國旅遊回來,帶了一枚便宜的綠玉觀音,用簡單的紅色粗棉線串起來,掛在我的頸項。綠色的玉涼涼的,貼在胸前的皮膚上好像聽診器。紅色的棉線舔起來鹹鹹的,我去小學上學的時候,下了課總是百無聊賴地看著同學們討論「莎拉公主」(當年流行的某個卡通)的劇情而發呆。不知是無意識的什麼,那時我總會把脖子上的紅色棉線拉起,放進嘴裡,邊吸吮著那種奇怪的鹹味,邊度過了漫長的下課時光。綠色的玉石貼近我的身體時,我就好像病病的,是一個領受治療的人。

「如果生病的話,就要哭出聲音,讓觀世音可以看到我們。」

「因為觀音就是觀看我們的東西。」

祖母說這話時的臉孔,好像狐狸一樣,在說著一件讓人有點害怕的事。我問祖母:

「如果發不出聲音的話,觀音就不會看見我們嗎?」

祖母瞇著眼睛,微笑地對我說:「人的身體是個洞,只要呼吸,孔嘴就會發出嗚嗚的聲響,讓神聽見。這個世界上,沒有觀音找不到的地方。」

祖母過了很久才死掉。是我高中的最後一年。祖母死去的那日正是端午節。因為忌諱慶祝的緣故,我們有一兩年沒有再包過粽子。那時我的頸項上已不再坐著那枚童年的綠玉觀音了。中學女生是不戴什麼念珠佛像的地味飾品的。她們編織幸運環,在數學課的抽屜裡摺色彩繽紛的紙星星,眼花撩亂地摺了好大一罐。有一年的生日我也收到了一整罐。不知道送我的人為何要手作這樣的事物呢?那是「手作」這個詞彙還很素樸的時代。我並不記得我有過值得對方為我做這種事的感情,只是一個始終坐在教室的中間排,身高普通,很是安靜的孩子罷了。也許送我的人也只是無聊。她好像是個熱衷編織、始終很是單純的女孩,很親切地告訴我,關於幸運手環綁在手腕上,斷掉了就會有幸運的事發生。

「如果斷在連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不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嗎?」聽見這話時的我,很疑惑地偏著頭想著。而所謂的「幸運」,或許就是這樣一件需要用什麼東西來交換的事。失去某物,獲得某物。世界的算式原來趨近於零。這是一件多麼讓人難過的事。

我記得童年時祖母經常掏給我五元十元的銀色銅板,讓我買糖來吃。孤獨的初初上學的年紀裡,我老是把那一枚兩枚的銅板握在手心裡,握得整張手心都微微地發汗而溽濕,發散出那種錢幣鐵鏽的金屬氣味。那味道日久便滲入了掌心的紋路,怎麼洗也洗不去。日後我在學校的小福利社裡用那銅板去換取一瓶果汁或牛奶時,總會有一種犯錯的罪惡感覺。因為祖母的靈魂好像有某個部分停棲在那銅板的內裡似地。果汁買好了以後我便後悔了。因為那十塊錢的銅板被福利社櫃台裡的年老阿姨收了去,丟進了錢箱裡,發出極清脆的匡啷聲,很快地就被其他成千上萬的十元硬幣們給淹沒了。那瞬間我忽然有一種祖母即將隨著那個錢幣、被流放到哪一個我所不知道的地方去了的預感,因而覺得想哭了起來。

文章標籤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不繫〉張惠菁 

   蘇東坡六十五歲那一年,結束他在海南島三年的謫居時期。三年前他因朝廷的人事變動,在黨爭勢力消長之間,被以「譏斥先朝」的罪名遠派到海南島。一直要到宋哲宗過世,才被召還。死了一名皇帝,來自遙遠京城的一紙誥命,使他再度整裝踏上旅程。

  在這趟漫長的返京之旅中,他路過金山寺。在那裡見到李公麟為他畫的一張像。不知為了什麼原因,畫像一直被留置在金山寺裡,而竟果然等到了蘇東坡的歸來。他於是在畫像上題了一首總結自己生平際遇的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晚年從流放之中歸來,走進一寺廟,卻見到了自己的畫像。我覺得真是太戲劇性的一幕。最近,重讀蘇東坡晚年詩,不住揣想這一生三次遭貶謫,一次比一次遠的詩人的生命際遇。我們習慣以為流動與變化是二十一世紀人獨特的專利,輕易就遺忘了古人也擁有深刻的變動經驗。

  往往,在中央朝廷政治勢力洗牌的時候,以科舉入仕的文人們得把命運交出去,像骰子一拋拋在了在中國廣闊的國土地圖上。各自走出京城的城牆,四面八方地去體驗什麼叫遙遠。
那是在沒有現代通訊器材的時代。貶謫與遷徙意味著許多難測的聚散。當蘇東坡從惠州出發往海南島時,他的弟弟蘇轍也正要從筠州轉往雷州。兩人在互不知道對方消息的情況下分別上路。蘇東坡到了梧州,才知道蘇轍剛剛路過該地,計算著路程,幾天之後就會遇見了。

  幾乎是以人類學家收集口傳神話一般的方式,忽然在旅途上撿拾到一個與自己相近的形象。「江邊父老能說子,白鬚紅頰如君長」––這樣聽見了弟弟在居民的口說言談之中被提起。幾天前才路過此地呢,他們說,那人正像你一樣留著白鬍鬚,紅臉色,身高也相當。一個與自己血緣最親的兄弟,與自己一樣地流離,在這極南之地,就要相遇了。但這時還沒見到,還只是聽說。這詩正寫在這個巧妙的時間點上,將見而未見,也許懷著盼望,藏著許多見面時要說的話,在言語流傳中印證兩人多年不見仍然保存的相像。

  於是我想起,那個以有形的地理場所與時間支架起來的,詩的空間。場所是五湖四海,因為貶謫流離而如不繫之舟般飄盪遊歷過的各地。中國是太大的一個國家,距離與遙遠的概念總是對應於際遇的。而時間則在一生的窮達起落間,如此衍生了聚散因緣之種種。

  在蘇家兩兄弟晚年於嶺南重聚之前,他們已四處為官,聚散多年,有時只是遠遠地聽到對方的消息。元祐初年蘇轍奉派出使北方的遼國。蘇東坡人在杭州,以一首詩遙寄他的弟弟:「雲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不辭馹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河山應夢武林春。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從沙漠到清禁(京城宮中),河山到武林(杭州),迢遙的距離是以「看」、「夢」這兩個動詞來填補的。那是一種虛想的填補。但詩也在虛想之中產生。

  恐怕在那個時代,遷徙不只是多買幾個行李箱的問題。蘇東坡本來有幾個妾,在他被貶謫的四五年內相繼辭去,只有一位名叫朝雲的,一路跟著他到南方。那個時代「家庭」的概念,可能和我們是很不同的。一個妻妾子嗣眾多的家庭,一旦男主人被貶謫到遠方,說不定真是得就此解散的。廣陌天地,距離是一種迫近的現實。出發上路前,有人決定留下,有人決定離去,家庭被迫重組為比較機動適合遷徙的人口數。這個國家遂以它廣大的空間感消化著、改編著它許多被流放的文人。

文章標籤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呵嗨喲」就是海的三拍。
---

〈太平洋的浪》 2011-05-08 中國時報 柯裕棻
 
      某日我和朋友到信義誠品書店聽講座,活動單位請來了台東的歌手巴奈現場演唱。這是在書店的公共空間,明亮,寬敞,安靜,秩序井然,不像專門辦小型演唱的pub那麼昏暗凌亂有蒼涼的氛圍。我還愣想,這空間不太適合,巴奈的聲音嘹亮足以響徹縱谷,在這麼規馴的圈牧場所,她那野放的聲音要怎麼奔跑呢。

   我們坐在最後一排,一開始還覺得座椅這麼一排一排好整齊,好乖巧,空曠寥落的。不久,巴奈來了,頭上繫著一條大黃巾,肩披紫花巾,和她先 生兩人風風火火的走來。原本安靜的場子氣氛立刻不一樣了,他們帶來某種浮動的力量和聲音。他們坐下,也不多說,隨即開始試音,調音,一邊試一邊和聽眾笑 談。那場地立刻就在她的掌握裡了。她說,哎這空間好規矩不習慣唷,又自顧嘿嘿笑了。瞇瞇眼圓圓臉的笑,滿頭卷髮也笑。

  她試了一陣子,那隻麥克風有點不對她的音,試過幾次之後,她豁開了,說,欸算了,那就開始唱吧。吉他一刷,她的聲音霎時灌滿整個樓層,清 朗開闊像夏日晴空,起伏如風中搖擺的稻田,清亮嘹遠一如太平洋無垠的綿延的海岸線。她的聲音改變了這拘謹有節的小空間,固態的結構溶解了,無形的秩序崩解 了,一切都化為和煦的聲波,柔軟卻有力,清澈又渾厚,牆面退遠屋頂消失,歌聲一波波摟住每個人。整個樓層的人群全湧上來聽了,密匝匝擠滿周邊的走道和空 間,眾人屏息凝聽。

  一個孩子在遠處啼哭,這本是惱人的事,巴奈又笑說,你們聽,他也有他自己的節奏呢。於是又唱了一首慢歌,那遠處的孩子彷彿聽見了,跟著一拍一拍地哭,竟漸漸變成數拍子,然後就靜了。

  後來,某支曲子她要大家唱合音,雖說是合音其實只是簡單的「呵嗨喲」。試了一次,眾人接得零零落落,又再試一次,三拍,很簡單,要有力。眾人還是接不上。

  她便說:「要想像海的波浪,『呵嗨喲』就是海的三拍,是海的力量推著你。你們看過海嗎?在海裡游過泳嗎?是海浪的感覺。」

文章標籤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但那東西上不去成神,也下不來成俗。萬分寂寞。

---

三少四壯集-〈夢外之夢〉李維菁 

那頭的他正處在對生命極度的焦慮,開始訴說困境與理想。他們談得興高采烈,知己一樣。

2012-04-20 01:00
 

   藝術家躺在秋天樹下,檢視手背的老人斑點,這雙手一生中做出多少作品呢?藝術史書為他下的註解:「此人的偉大在於他幾度創造出匪夷所思的新形式,連結歷史認同、情慾與生死魂夢曖昧之境。」彷彿他的人生可以用這幾個字定格。他顫抖地點菸,想起年輕時的一個夢。
 
  他在隧道一直跑,有人追他。狂奔中他突然停下,那人竟追過頭了。他抬頭看隧道盡頭分岔出兩條路,岔路口端坐一尊地藏王菩薩,後面透出光。他剛剛就是看到光,覺得怎樣都跑不動了。

  追殺他的人意識到跑過頭,在盡頭轉過身來。

文章標籤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自個人FB(2017.01.20)】

  記憶像翻倒的玻璃皿,嘩啦啦地彈跳出一顆顆珠子。 

  先是看到52Hz的電影海報──「如果與海豚對望的不是貓就好了」──這樣無畏廣大貓奴的念頭出現。

  那麼凝眸深處見是誰呢?

  天使!應該是天使!因為〈天使與海豚〉,因為梁詠琪是這樣唱的。

  我記不清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的畫面,但作詞者鄭華娟是如何認識的,倒是怎麼樣都忘不了。

  升國二的暑假返校日,即將開始動工翻修的圖書館,溽暑的光線在書櫃間折射,灰塵在飄動,彷彿儀式般地抽出兩本書:張曼娟的《溫柔雙城記》、鄭華娟的《海德堡之吻》。就像電影一樣。

  僅僅只是因為書名很少女而已。並不認識她們。

  後來我在國、高中看了很多張曼娟,買的第一張唱片是張清芳,因為是張曼娟作詞的。在每一首歌裡,尋找每一篇小說的痕跡。

  書櫃有好幾本她改寫詩詞的故事,於是會記得有個人來,還君明珠雙淚垂,有個人走。

文章標籤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自個人FB(2016.12.06)、(2017.10.19)】

恰恰是在這樣的結構中,隱約地帶出了時間、生活的真實面貌。形式之於內容,意外成了最動人的弦外之音。 

 

生活的勉力自持與猝不及防的崩毀。

好在,還有人能給你一個擁抱。

Death With Dignity--Sufjan Stevens 

 

#圖片來源:美劇This IS Us

文章標籤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在》系列三部曲的導演Richard Linklater,再次以時間為筆,但這次不再滔滔直議愛情本質,而是以歷時十二年之久的拍攝時光,娓娓道來成長的時光悠悠。

 

 

 Richard Linklater20022014年之間,找來同一批演員,每年以一段時間,拍攝關於男孩Mason從六歲至十八歲的虛構故事。這十二年,Richard Linklater邊寫邊拍邊剪,主角Manson從孩童變成大人,飾演父母的Ethan HawkePatricia Arquette也漸漸老去。眾演員能按照計畫,參與橫跨十二年的拍攝,使《年少時代》的完成,不僅是幕前幕後創作者的毅力,更是電影神賜與的奇蹟──時間化作一軸長卷,邐迤眼前。而以真實紀錄演員的方式,創造虛構的人物劇情,更是模糊了形式/內容、真實/虛構、劇情/紀錄的界線,再次揭示了電影原是如此曖昧、如此迷人。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編自九把刀小說的《等一個人咖啡》,雖是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執行導演江金霖作為本次導演,整部電影在九把刀擔任編劇及出品人的影響下,成品仍是充滿濃濃的九把刀風格:俯拾皆是的無厘頭網路笑點,嘻笑怒罵間,卻又硬是讓你擠出幾滴傷感眼淚。

 

電影版的《等一個人咖啡》,講述大學新鮮人李思瑩為了接近邂逅的神秘帥男子,追隨他來到其常待的「等一個人」咖啡店打工。除了神秘男子,思螢在此認識了神秘恍惚的美麗老闆娘、能調出各種奇怪咖啡的女同志阿布拉;還遇上了校園離奇傳說的主角阿拓學長,並與他結為好友。透過熱血真誠的阿拓,思螢又結識了海產店老闆暴哥、洗衣店老闆娘金刀嬸……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女性自我成長至文化衝突,《救救菜英文》以不流俗的視角、流暢的敘事能力,以及寶萊塢標誌的歌舞表現,再度向世界觀眾宣示了印度電影的無限可能!

  《救救救英文》的編導,首先找到了讓人眼睛一亮的角色設定:一名因破英文,而受女兒、丈夫嘲笑的傳統印度家庭主婦。再透過寫實而細膩的家庭互動描寫,使主角骨肉豐滿,觀眾心有所感;並挖掘主題深度,擴大格局,十足功力!女主角莎希踏出家庭生活圈,前往紐約新世界,在一連串人事影響下,尋找到自身價值;主角學習英文的劇情主線,實為一趟女性成長的過程。然則,《救救菜英文》最可貴之處,在於在如此的女性自覺題材中,主角的最終選擇,不僅首尾貫穿角色個性設定,也是相對寫實地處理人們於真實生活境況中的責任、牽絆與取捨,主題自我認同的處理,因此更加寬廣,從而也顯現了編導成熟而體恤的眼光,溫柔寬容的創作秉性。

 

 

  除了女性自覺成長的主線之外,「學英文」這個前提題材,使編導自然而然地帶入語言優勢、文化碰撞等議題。從圍繞在莎希的家庭及學校、職場環境,反映印度自身內部的性別階級、「新」、「舊」矛盾,再擴大到國際間的語言霸權、種族文化的碰撞,甚至經濟階級、多元性向;在這部電影裡,全被具體而微地囊括在內。編導敏銳地抓取到上述的核心關鍵,就在於概念「尊重」;使每一看似宏大而都能各自開展的紛雜主題,全成功收攏在《救救菜英文》中,並且表現得合情合理,層次分明,不僅洋溢滋味,也更加釐清主角真正需要,昭示全片主題。於是,面對世界中的各種衝突:性別、經濟、種族、性向……編導以劇情的語言巴別塔開始,提出「尊重」下的「溝通」,承認彼此的同與不同,不強迫異己改變,願意互相包容,衝突也許才得以有消弭的可能。而每一場莎希與法國廚師,儘管各說各的語言,卻仍能互相理解交流,許是創作者所意欲傳達給觀眾,最理想的「溝通」了。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喜劇鐵三角組合:編劇宮騰官九郎、導演水田伸生以及演員阿部真夫,再次合作帶來《謝罪大王》。機心巧妙,笑梗不斷,讓人驚喜連連。爆笑中,還有那麼點暖人心脾的溫柔滋味。

     日本究極入裏的「達人」文化,反映在社會價值、工作產出……等各個層面,其專業精緻程度,往往讓外國人士,大開眼界、嘆為觀止。而日本人多禮,幾乎也是多數人的既定印象。這次編劇結合達人文化,以及由來已久的「土下座」日本禮式,創造出「謝罪師」此一專業人士。謝罪師專門提供客戶各種道歉諮商協助,使其得罪的對象能夠消去怒意,將衝突減至最低,客戶得以全身而退。從車禍到國際關係,需要致歉的場合,無所不在;各行各業的人,都找上阿部貞夫飾演的主角黑島讓。憑其謝罪專業,案子再千奇百怪,他全都能一一解決!

 

 

  劇情架構從黑島讓接洽的案例逐一展開,從市井小民到國家政要,全都上門求助。案例看似各不相關,但由眾明星出演的各路客戶,形色各異,卻串起微妙連結。鬼才編劇宮藤官九郎,展現優秀的角色塑造、架構組織功力,前呼後應,互為因果。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同名經典名著《大亨小傳》,多次改編搬上大螢幕,這次則由《紅磨坊》 (Moulin Rouge)導演Baz Luhrmann帶來2013年的新版本。在企圖表現文學作品光采的改編過程中,無可否認地是再創作留下的風格印記。

        親身見證1920年代的F. Scott Fitzgerald,留下《大亨小傳》一書。看似無新意的簡單情節,字裡行間,卻細膩深刻地表現集浮華與破敗的矛盾氛圍,成為描繪黃金年代最有影響力的經典代表。富豪的神秘興衰與愛情執念,成為既世故又天真的美國夢隱喻。20年代的一則傳奇虛構故事,在當代全球金融危機對照中,足堪玩味。

        初見Baz Luhrmann的版本,可以輕易接收到編導極力使用電影元素(甚至3D)優勢,來打造繁華散盡、轉瞬成空的對比性主旨;卻免不了有形式凌駕角色刻劃之感。再思量,卻也覺得角色背景的模糊,或者可看作保持了自始至終的神秘性質,如同Nick在這個夏天的驚鴻一瞥,始終是短暫而旁觀性的(當然這旁觀者,卻是真正改變的人)。當然,電影篇幅的限制,仍然無法達到原著中透過枝節、內心表述等成全的各角色描摹。但於我而言,Baz Luhrmann透過形式傳達出的蒼涼感受,完成了對於此故事的基本感受。

         

         

         幾位主角的出場方式,導演在原著提供的素材下,更全面性地透過視覺意象完成。而從原著延用到電影的象徵物,也更加鮮明而傷感地直接傳達。閃爍不定的遠方綠光,無法捕捉,永遠是美好希望與失敗命定的雙重隱喻。起霧或者下雨時,更是無法得見,再再暗示人物命運已然轉變。高高懸掛的眼科廣告看板,宛如上帝之眼俯瞰眾生,卻是戴了一副眼鏡。事件被隱蔽,人們錯見彼此,真實始終是難辨的,或者說,誰在乎?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故事背景設定在史前時代的原始人生活,內容卻是無論哪朝哪代都會有的新舊兩代價值辯論。以現代人的眼光,想像原始人的煩惱,巧妙結合,趣味橫生。預告片剪得精準,正片更是好笑又好哭,驚喜無限,超越期待!

   全片描述史前時代,野獸、天災、疾病……自然危機四伏,在荒涼的大地上,只剩古魯一家。老爸咕嚕為確保一家老小,能生存於艱難的史前生活,極力防止「新」、「冒險」、「好奇」、「嘗試」等等字眼與行動,遵守傳統而保守的生活守則,洞穴則是他們最安全的堡壘。青春期的大女兒一妹,卻嚮往更多姿多彩的天地,不滿一生只能困守洞內。父女產生衝突之際,世界卻早已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洞穴被毀,一家被迫出走,邂逅隻身前往「明天」的少年阿蓋,帶來處處驚奇,改變了所有人的未來……。

      故事設定在杳無人煙的史前時代,只有古魯一家六口加阿蓋。這七人立體趣味的角色塑造,互相碰撞出熱鬧有趣的生活,完全不顯寂寥。勇猛保守,為家付出的老爸、一家調和劑的媽媽、勇敢奔放的大女兒、懦弱膽小的弟弟、瘋狂的小寶寶妹妹、老當益壯的外婆,外加聰明卻不太健壯的光明少年阿蓋。看似過於簡單的動畫角色設定,卻是單純有勁、動力飽滿,引得電影院滿場歡笑。例如:那句’Release the baby!’,爆衝的小女兒寶寶,總有著「放狗咬人」的暗喻幽默;而女婿眼中「禍害遺千年」的「超原始級」外婆,餓起來連外孫都咬……。這些原始、活力充沛、個性各異的家人,圍繞在主角父親咕魯身邊,頗有男人中年危機的刻劃:老希望岳母「早日歸天」;困擾不知該如何與青春期女兒相處;女兒的曖昧對象登場,瞬間如臨大敵;一家之主的生活守則,被家人質疑……。這個原始人家族,呈現地卻是所有現代人都難念的家庭經。

 

      該選擇留守洞穴或向外冒險,成了原始家族攸關生死的抉擇。而內裏核心,仍是表現父親咕魯與女兒一妹的信念衝突。咕魯從過去的經驗中,認定保守而安全的方式,一妹與阿蓋,則嚮往改變卻危險的可能。電影呈現了家庭成員間相處的常見掙扎,必能讓某些觀眾心有所感。咕魯逐步接受阿蓋帶來的全新方式,是整部電影轉變最大的角色,也推動了敘事前進。電影由此肯定了創新的積極意義,卻也不全盤否定傳統代表的經驗價值。表現在這段過程中,咕魯曾想一徑模仿阿蓋「出點子」,卻紕漏百出;但他固有的勇猛力量及保守家人的心,卻在關鍵時刻,成功將家人送到了安全之地,《古魯家族》的感人之處,也由此達到最高點。電影並不一面倒地吹捧全新價值,而是新舊達成和解,共創最大的幸福。如同父女最終肯定彼此,阿蓋也不再獨自一人,加入了家庭這一最傳統卻穩固的人類社會關係。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浩劫奇蹟》改編自2004年南亞大海嘯的真實故事,從一個最平凡的家庭,見證在巨大天災前,人類何其卑微而無助,卻也在這種時刻,迸發最純真的關懷與希望,那光亮如此微弱,卻足夠溫暖。

      電影運用特效和真實搭建的水域,在大螢幕上重現這場世人難以忘懷的災難。然而,電影並不賣弄特效,也沒有步步逼人的災難前夕徵兆預告。平靜祥和的聖誕佳節,一陣風起,滔天巨浪即來。毫無預警、突如其來。全黑或全白的畫面,視覺淨空,聽覺放到最大,電影留白,來不及恐懼或者憤恨,完全無力,命運何其無言,觀眾與角色一同噤聲。

      滿目瘡痍的災難場景,不忍卒睹。但電影並不刻意放大殘破、血傷、死難;而是在平靜細膩地描繪出湍急水流中的樹枝殘礫,逐漸發黑的傷口,滿車載送的屍體……感受生命愴痛、無助與卑微。靜默與低泣,取代了悲嚎,在如此巨變之後,控述都沒有氣力;或者就為儲存一點力量,活下去,再見到想見的人一面。

    《浩劫奇蹟》裡,沒有預測災變的先知,沒有捨一擋百的英雄。電影將視角濃縮到一個平凡家庭的經歷,探看這個新聞報導的大事件,如何影響了當時身處其中的每一個小人物。大水沖散了家人,電影便分成母親Maria和大兒子Lucas;父親Henry與兩個小兒子ThomasSimon兩條線展開。特別是大兒子LucasTom Holland飾演),擔當了家人離散與重聚的主線。幾場與母親的對戲:不忍見到母親裸露傷口、與母親爭執是否幫助陌生人、認為家人可能已亡故……真誠、細膩,毫無造作,在互動的細節中,坦誠表現一個青春期的男孩,面對親人可能死難的無措與迸生的早熟勇氣。既要堅強又不免脆弱,令人十足心疼,緊緊抓住觀眾的心,直到最後一刻。Naomi Watts飾演的母親,在化裝與細膩的表演下,肉體受難的瀕死殘喘,為親人的極力勉強,展現出一股溫柔卻巨大的母職能量。開場的飛機戲,母子之間關於勇氣對話的伏筆,對照災後種種困頓狀況──這位敏感膽小的女人,在大難來時,卻散發出最最難得的良善光輝,不僅傳遞給了心慌的兒子,也照顧了陌生而同樣受苦的生命。

      Ewan McGregor飾演的父親,戲份篇幅相對較少,然而每場戲存在感都極其強烈。他擔當一家之主之責,始終冷靜而執著地為聚首全家努力。然而一場與災友們借手機的戲,突如其來的失控崩潰,又迅速地勉力回覆希望與理智,短短幾分鐘的戲,卻已經是整部電影最平實卻深刻的精神。ThomasSimon兩個超可愛的小兒子,甚至還不甚清楚巨浪可能已經永遠奪走他們的家人。然而,這場災難,也讓膽小的小Thomas,必須瞬間成為能夠照顧弟弟的小大人,幫忙守護著像星光遙遠而未知存在的希望。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完成「六色彩虹電影」三部曲的周美玲導演,暫時放下同志題材,這次轉向拍出台灣多年久違的古裝片。古裝、大量特效、異性戀……,不願創作被侷限的她,以敢於挑戰的實踐精神,講述一場豪賭的愛情故事。形式背景看似殊異,卻也隱隱然呈現了編導創作路程上,始終一致的關懷眼光。

      背景設定在海上的一小孤島,漁夫水手、商賈海盜隨浪潮來去,花街則夜夜笙歌樂舞,彷若樂園定泊海角;當朝政治力量在此鞭長莫及,小小島嶼,在亂世中,竟也得顯太平繁華了。編導架空虛設這遺世小島「流嶼」,但電影展現的服裝、音樂、語言、角色背景,明指暗喻,讓人不難對位於過去特定(甚至現在、未來)的時空背景。於此,海島與島民們,既開闊又孤立的特性和命運,出走/留守、中心/邊緣的母題,就不只是戲中角色的愛情命運拉扯,也成了另一層透過空間來曖曖指涉的國族寓言了。

      而這包含著歌樓教坊、桅船碼頭的場景;既要表現出交易來往的熱鬧活絡,也得有那股孤懸海外的蒼勁氣勢。美術表現極其不易,劇組無論是在馬祖或高雄搭的景,都可看出團隊的挑戰與用心。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媽祖芹壁村搭建的街景,石砌的外牆彰顯島嶼建築特色,而地勢跌宕起伏,攤販店肆隨坡而立、商招燈籠層次搖曳,讓人想起王童導演的【無言的山丘】裡,那條礦工們虛擲淘金夢、繾綣溫柔鄉的石板路。那時的九份山城與【花漾】惡水包圍的陡峭小島,時空殊異,但都有些邊緣人物時不我予,且託隔世醉裡生夢裡死的蒼涼況味。

      在這個故事裡,編導揀選了了八位角色:歌妓姊妹、花漾樓當家、教坊樂師、海賊頭子、小海賊、茶商夫婦。宛若八稜鏡的他們,有時折射出彼此鏡像,更多是各據一方,以不同的愛情、人生價值觀,追逐各自欲望,扭力書寫人生命題。可以看出編導在篇幅分配及角色塑造上極具思量,將張力達到極致。不過,也因似乎企圖在以現實人生中眾生對愛情的選擇百態,以強烈戲劇性濃縮進同一故事裡,卻有些折損了各角色背景不同,可能塑造出的豐富可信的立體性。仿若這發生關聯的八位人物,都只為電影同一主題的不同面向而生,雖達到母題的反覆檢視,卻似乎樣板味重了些。或許創作者本就意欲呈現眾生相一次攤開展現的戲劇效果,而戲劇人物編寫上,本就性格決定命運。但因性格的各自表態一開始就都太過清楚,於是各自命運結局,在觀眾看來似乎就有些想當然爾,有些可惜少了細膩轉折之嘆。不過,還是看得出創作者仍有特別揀選幾位角色,做出改變;特別是真正的主角白小霜,透過她從賭注、變成真愛犧牲以獲最終的救贖;看出她作為主角在與眾人碰撞後的改變歷程。只是這最具張力的主角,卻仍有些骨肉不足,或許還是因為多角的篇幅分配創作,真的十分不易吧!

      特別地是,在這個故事裡,縱橫大海的海賊與苦鎖小島的歌妓,男男女女,對自由的掌握度看似差異,但一座孤島卻硬是逼視出其實同屬邊緣人物的可嘆命運。除了上岸、家的命題反覆論述,那一聲究竟是人是鬼的問答,直叫人嘆息。而這人鬼不分的悲歎,也成為整部電影首尾連貫的視覺印象,中元祭鬼的燈火在惡浪閃閃爍爍,歌妓普渡孤魂,而活人,誰又能渡得過人生的苦難?然而,當創作者選擇人鬼對照,作為主角的命運指涉,並且首尾都以祭鬼的電影語言昭示時;卻僅僅透過海賊歌妓最後的問答對白突然點出,就顯得有些斧鑿刻意,總期待或許還有能更細膩而深刻的刻劃對照。無論如何,一貫對邊緣人物的關懷、孤島命運的寓言、人物的極致處境、哀淒美豔的攝影視覺,周美玲導演從過去的紀錄片、電影長片作品,到如今的古裝【花漾】,風格印記已然成型。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來打在FB上的,在這裡留個文)

      憋了很久,決定無論如何還是來寫一下。雖然有一堆奇怪的狀況要處理,但我知道如果我一直不寫出來,我的腦袋會一直開啟自我對話模式,無限擴張。去年我曾半夜跑起來,打了一篇【不一樣的月光】心情文,今年又出現了一部讓我情緒翻攪的電影【甜‧祕密】。(我會儘量避雷~)

 

       這真的是我今年最喜歡的台灣電影了!(雖然我並沒有每一部都看過,今年也還沒完結,但這的確是我今年有緣相會的台灣電影中,最喜歡的一部了!)我知道大家現在如果有一張周末娛樂電影票,一定會想先去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其實我也看了,那個每隔幾個小時候,再想一次、層次就不斷翻新可能的後勁,讓我不停起雞皮疙瘩。但【甜‧祕密】真的也是一部我誠心感覺滿溢的作品!在金馬影展看到時,我真是又驚又喜,又瞬間憂心票房。儘管陸續看到很多優秀的導演、編劇、剪接師、演員的深刻好評(好評文這種東西,多少看得出寫的人用了多少真心。這部獲得的電影人員好評~真的很多啊~)我卻同時感受到身邊的人,都沒人注意到這部電影。(我總是為這感到遺憾,特別是最近的社會現況啊......。)

 

       我不能確定是什麼影響了觀眾:同檔期強片?特定演員過去表現觀感?片名?宣傳方式?我只能就我自己來說,我看了預告片、卡司主打、片名(實在和過去的【甜蜜蜜】太相近了;我個人比較喜歡《夢十七》,不過劇情已大幅更動,就先暫且不提)、以及那條海報上的小丑魚(我不太能分辨小丑魚和熱帶魚的不同,就視覺來說,陳玉勳導演當年的【熱帶魚】或者國外的【亞歷桑那夢遊】已先占了強烈印象)後,實在沒有特別吸引我。但因為我個人一直以後都很好奇多線式劇本的開展結構,加上Suming~(好啦!我承認我就是因為太愛Suming不容錯過,所以難得在金馬影展會劃開幕片來看。我知道如果你有還力氣看到這邊,又認識我,一定會想揍我!沒錯~我真的是大迷妹~但拜託往下看~這篇不是為了他!好啦~還是有40%~因為Suming其實在裡面戲分真的不多,主題曲雖是他作的,但我個人以「第一次相逢」的心情以及某些私人因素來說,還更愛原來的版本呢!) 另外,我也蠻愛鍾鎮濤B哥的,那是我小時候,會在我大姊房間偷偷挖出瓊瑤錄音帶,跟著狂唱【煙鎖重樓】(有7重古老的門~按:《兩個永恆》~~~)

 

      上面冗言贅字一堆,只是想猜測你看或不看的原因;我一直都是憑直覺進電影院,我相信影評人的推薦,但更常相信在千千萬萬的電影海中,你選擇了我,我選擇了你(按:林子祥、葉倩文的【選擇】),是緣份!我很開心在今年結束前,我碰到了【甜‧祕密】;就像去年碰到【不一樣的月光】那樣。

 

    【甜‧祕密】宣傳主打愛情,但既然這篇不是為了工作所寫,所以我決定全心談我感受最深的部分──。在這部電影裡,有個真正的主角,高中男生小揚。透過他的眼光,看到一個家庭成員各自的愛情糾扯,以及最終這個家庭的聚合離散。(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想到楊德昌導演的【一一】吧!看完這部電影後,半夜我也突然想起了小洋洋,再次更強烈地想理解當年的他,為什麼會說出那句讓我們都揪心的話。)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暮光之城】系列電影完結篇,2012年11月最終搬上大螢幕。以轉學為始的高中女生貝拉,歷經戀愛、三角掙扎至結婚生子;最後的【破曉2】,描寫人類女孩轉變成吸血鬼後的永恆新生活,以及進入此一不凡家族,為守護家庭完整,作出的必要奉獻。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此集的片頭設計用心:鏡頭飛躍過懸崖林樹湖泊,在一開始定調重溫故事發生地,陰冷壯麗,這個最適合吸血鬼與狼人傳說的場景。搭配剪接吸血鬼毒液流貫人體血脈的象徵畫面,以及風景開始染上血紅的視覺映像;在片頭,不加一字一句,順利用影像完成對【破曉1】的呼應連結,【破曉2】遂由貝拉變身完成,睜開血紅雙眼開始。


     【破曉2】快速交待了轉變成吸血鬼後的貝拉,如何克服嗜血慾望,以及獲得超凡力量後的體驗與適應。此集真正的最大危機,來自女兒被誤認為禁忌的「不朽孩童」,由此觸犯了吸血鬼界的執法組織「佛杜里家族」。「庫倫家族」面臨滅門危機,吸血鬼界與狼人一族,都被牽連進此一執法衝突……。在小說大量內容改編至電影有限篇幅時,此集取捨顯得有些混亂。編導選擇將最後完結篇的重點,放在最後的不朽孩童危機,但對此重點危機的情節交待,部分卻顯得突然、跳躍。雖還不至於影響從未讀過小說的電影觀眾理解劇情走向,但多少予人過於草率之感。另外,比較感到可惜的是貝拉最終選擇拋棄人類身分,成為雖永生但也代表永死的吸血鬼;這樣的轉變該如何面對人類至親(以及他們如何面對女兒),顯得描寫不足。雖然貝拉早已決定選擇愛情一方,但從第一集就掙扎難解的此一角色困境,到完結篇的最終交待,卻似乎有點太輕而易舉,難以說服。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條滿載苦悶及嚮往的補習街,一個個被賦予記憶密碼的物件,侯季然導演承襲以往對都市細節的深情凝視和過去舊時光的戀戀不捨,再添加活潑歡快的青春元素,讓新作【南方小羊牧場】熱鬧繽紛又多情溫柔。

     【南方小羊牧場】是第一屆以台北市人文地景為背景的「順著景點一路拍」劇本比賽首獎,幾經修改後,搬上大螢幕。電影前提首先精確捕捉到一處極具情緒、人物來去離散的生活空間。過去曾有過的電影院、客棧旅館等等,如今場景來到一條許多學子們都曾經熟悉的台北南陽街。多數的人們來到這裡,是為了離開這裡,以到心中美好的他方;蟄伏怨氣與嚮往之情,共同融匯在這條街道上。以此為故事場景,編劇群和導演掌握了空間特性,再三闡述離開/留下母題:什麼樣的人為了什麼原因來到這裡?為了什麼原因決定離開?又或者為了什麼原因留下?以此開展出主角、配角群的人物背景,主、副線交織成【南方小羊牧場】各路英雄好漢的熱鬧集散地。

      離開/留下的母題,除了透過故事場景特性,再透過物的捨棄、追索,纏繞住對過往記憶的執念不捨,以此寫下感情應該深情執著或者坦然放手的申論題。B.B. CALL、考試卷插畫、置物櫃、便條紙、紙飛機、雨傘、停車格……【南方小羊牧場】宛如一時光寶物盒,編劇群和導演一路撿拾,細細呢喃物之密語。

     物件的展示,除了寄託角色情感,也負起說書人角色,替劇情鋪線、為人物說話;更有趣地是還能憑添笑點,調節氣氛。貼在牆上的靜思語標語,搭配蔡振南硬底子演員,每每引起笑聲。串起男女主角情感的考卷小插畫,加上俏皮可愛的動畫設計,一是呼應主角們天馬行空的綺思妙想,又使整部電影質地瞬間顯得輕盈,如同粉色系的現代童話。

     原是苦悶困頓的補習空間,關於被留下、拋棄的悲慘故事,以及宛如夢遊不知人生方向的迷茫背景;在演員無暇的青春臉龐、夢幻的動畫設計、以及刻意為所有走與留的人(狗、物),安排的美好結局中;編劇群與導演,共同譜寫一個雖傷感卻不再傷心的當今台北奇幻物語。而各配角恰如其分的表演,更使得這南方小羊牧場,顯現出特有的台灣味。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原著作者親自改編、執導同名暢銷小說,在Stephen Chbosky作家本人對作品的完整掌握下,【壁花男孩】電影版本,真誠、動人,娓娓道來青春的惶惑、困頓與掙扎,表現不俗。

      總是孤單的主角Charlie,開始了高中新生活,卻如同過去那樣,無法打進同儕交友圈中;直到他遇見了看見他文學天賦的老師,以及一群怪咖學長姊。透過主角敏銳的觀察力,看到那些發生在這段躁動生命中的友伴、愛情、性探索、毒品、音樂、電影歌舞劇、學業、家人……過去的痕跡不曾消失,未來的恐懼如影隨形,搖晃了現下青春對自我的認同。這是關於一個敏感男孩的成長電影,那些出現在他這段歲月中的朋友、老師與家人,特別是學長Patrick、學姊Sam,讓他看到了困惑、憤怒、掙扎以及熱情,最終逼視他回顧被刻意隱藏在記憶底層的傷痛。

      最讓我感動的是【壁花男孩】不同於過度美化的校園片中那樣活力四射,但也不是憂鬱灰暗的沉重記錄。它更貼近現實地呈現在那樣看來日日不特別精采、也不引人注目的校園生活中,青少年如何無可避免地面對成人體制的壓迫、各種情感關係的薄弱與扶持;在徬徨中或喜或悲,卻仍在朋友的陪伴中奮力前行,在情歌與搖滾樂中,努力保持對生活的幽默,以及人生探索的熱情。

       一班年輕演員的表現,令人驚喜,使這群年輕男女的歡喜憂傷,令人更加心疼。Logan Lerman細膩詮釋不擅人際關係,卻又渴望找到歸屬的敏感男孩Charlie。在人群中獨坐一角,沒人注意,卻更感到局外人的侷促不安;與人對話交談,永遠小心翼翼,舉手投足,總是有著一絲緊張。Emma Watson飾演一頭俏麗短髮的Sam,瞬間點亮男主角的生活,但亮麗女孩外表下卻無法信任自我,看輕自己足以擁有完美幸福的價值。學長Patrick外在行為大鳴大放,看來瘋癲熱情、隨性不羈,但面對感情卻最是執著與迷惑,張揚瘋狂下,眼底閃現一掠即去的哀傷;Ezra Miller散發的演員魅力,難以忽視,令人期待他之後更多演出表現。

  整部電影再現許多80、90年代初的搖滾樂,包括David Bowie、The Smiths等,註記主角們熱愛音樂的高中生活,也唱出那些瘋狂探路的青春心靈;其中那句歌詞「We can be heroes, just for one day」真是電影片尾男主角自白時的最好呼應,整部電影的最好註腳。大螢幕下,相信能讓許多樂迷大飽耳福。這樣的觀影經驗,頗讓人想起幾年前的【戀夏500日】(500 Days of Summer)。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再現了經典的「洛基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舞台劇,曾看過此同名電影或在金馬影展體驗過的影迷們,也可看看這群年輕主角們是如何在舞台上扮演、體驗此由百老匯劇改編,繼而成為cult film始祖的經典作品。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題電視劇《犀利人妻》搬上大螢幕,四年後,藍總監仍只是「特別的好朋友」嗎?前夫瑞凡有沒有「回去」的可能?電影最終回,安真即將做出選擇。

    電影版的開拍,既是延續賣點話題,也為了滿足電視劇粉絲對於經歷失婚之痛的安真,還有沒有再度擁抱愛情、甚至婚姻可能的疑問。當時,一句「回不去了」似乎終結了前夫瑞凡的挽回;電視劇開放的結局,也讓觀眾對夢幻貼心的藍天蔚持有懸念。安真情歸何處,看似成為電影宣傳海報上舊愛新歡角力的重點。只是,這部以主打女性觀眾市場,特別是當時電視劇被小三與不忠丈夫氣得牙癢癢的觀眾,電影開場不久,就可以發現女主角其實心繫何人,整部電影要探討的或許是經歷背叛的女子,還有沒有勇氣再一次為愛情做出賭注,抓住屬於自己的「幸福」。而作為單親媽媽,這樣的賭注伴隨著什麼樣的割捨、改變與代價?

      於是,四年後的安真登場時,已能將職場、朋友與家人處理得井然有序,除了那仍舊空缺的愛情。編導嘗試鼓勵經歷過愛情傷痛的女性,面對真實內心,擁有再一次冒險的勇氣。可惜的是,電影版情節的鋪寫,在凸顯主角安真成長的主動性上,卻顯得有些生硬。當她決定伸出手再次承接擁抱時,是因為釐清內心所愛,還是因為外在他人的搶奪、離開或者放棄?當然,主角不得不的被動選擇,也能作為劇情推動力,只是作為電視版結局的延續,不得不的對於「四年後的安真」能夠成長成如何的犀利女性,有了更多期待。

      特別讓我印象深刻地是,電影版突出了在成人婚姻破裂之後,身處其中的兒女位置。四年後的女兒萌萌,已經成長到足以意識父母的分開,電影版多了好幾場戲在描寫萌萌、天蔚、瑞凡的關係,然而其中關鍵性連繫三人的安真,在此複雜的關係中卻顯得有些單薄隱形;可惜了原是可以深度探討女性同時身為「母親」與「追求真愛的女人」兩種角色時的衝突與掙扎。相較與此,四年前懷孕離開的「小三」,如今成為另一個單親媽媽。短短現身的幾場戲裡,薇恩為母則強的成長與轉變,卻更讓人印象深刻。而四年前結局裡最終負了兩個女人的瑞凡,在電影版裡,終於認識到並不只是重新做個回歸事業、家庭的「好男人」,就能抹去過去,挽回人生。任何時刻的選擇與行動,都會留下影響與痕跡,沒有所謂的彌補,只有對過去的面對與此時此刻的承擔。

      犀利人妻電影版,除了可以讓粉絲重溫幾位電視劇主角,也多加了幾位綠葉角色平添笑點,在電影院裡不時聽到笑聲此起彼落。而承襲電視劇時打動人心的主題曲,電影版幾首配樂的設計,連貫主角心境流轉,加深觀眾情感投入。然而,整部電影剪接節奏上不夠流暢,常予人尷尬的斷裂感;燈光攝影雖具質感,卻有許多過於強調而顯得突兀的特寫設計。而作為一需要大量投資的產業,電影置入性行銷原無可厚非,可惜此部電影的置入顯得有些過於直白、不夠高明,反倒使觀眾容易出戲。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