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職場溝通是虛詞,「上班就是一個不斷談判的過程,」理解這點,日子會好過很多。
  
2、為什麼好多人講話都是在用被動語態?例如,我被我老闆罵了一頓、我被我同事氣死。你看這些人講話用字,沒有一件事他是自發的,這是一個被動的人,他的一切都是別人造成的,他才會一直用被動語氣來講事情。這樣的人,當他需要做決定時,要如何做決定?你要做自己的主人,唯一的方法就是主動,靠著被動是無法當自己的主人。

 

──摘自:蔡康永
 

---
「溝通」或「談判」──我並不太覺得在字眼裡琢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因為很多時候,差異在於一開始對於字詞的認知就有不同。語言符號注定永遠不再可能指向真實。
           
但是就回到最常有的想像意涵去指稱,我覺得用「談判」這個詞彙來代替「溝通」,的確很有警醒作用。畢竟講到談判,很難不想到「傷感情」;而「溝通」老是期待可以是「平和」的。
  
有了反正得傷感情的覺悟,就不用再綁手綁腳、被佔盡便宜、抱恨內傷。
    
真的,頂多是雙方都比較接受的「好」談判。只要一方覺得不爽,那真的沒溝「通」,只是某方被判「輸」而已。
  
與這有點相關、又不太一樣的個人職場聯想經驗是:我不再期待要「溝通」誰,讓對方能因此更清楚明白。很多人能不能理解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根本沒有打算要去接受。我之所以費力,不是沒有打通他的理解力,而是對於讓他接受的這場談判,是我輸了──這次工作的結果,他或許被判定做爛了、做輸了;但他沒打算要輸了「自己應該需要改善」的談判。
                 
也不用絞盡腦汁照顧對方成就感,認為共榮或許能激起他的責任感。有些人真的就是廢!(這句必須粗體加底線)認清這點,不用想盡法子、不用生氣。
                 
另一個體悟是:對於根本我沒有話語權的對象,也不用期待溝通,因為談判都不能有籌碼,就更別自我美化是溝通。當對方已經掌握絕對的權力,要做的是別將個人的好心情也免費送他。我能有的,只有我的心情自由。
  
喔!對了!看到某些人會採取卑微奉承到底,我是覺得也沒有必要。他才不會因為你低聲下氣,就多讓利一點。何必連尊嚴也送去呢?彼此不帶情緒,趕快把案子了結,才是好對策。
        
想來,這也可以連結到第2點:在這處處要用「被動式」的職場裡,讓我們至少在心情、尊嚴、思想上,擁有「主動式」吧!(天真假樂觀式結尾)

---
另外,不只是在職場,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這幾年我越來越有意識的做一種對我來說很難的練習:練習不再因為很容易感知到對方的情緒變化,就先一步退縮回來,避免對方有任何受傷的感覺。
   
每一次我心裡都無比的累,可是我覺得這樣的練習有必要。以為別人會受傷,是太輕視別人的能力,也太高估自己;畢竟我也沒比較有能耐好好忍著,或者我一開始根本就錯判對方的情緒。這種界線練習,最重要其實是先看清自己啊。
  
----
有個編劇說她自己因為職業訓練使然,很能讀懂別人的潛台詞,常常在心裡暗忖:你不要再假了好不好,我都看得出來耶!
  
後來,她漸漸有個體悟:人本來就是虛偽的。不能寫作的時候需要它,平常又摒棄它,那本來就是人的一部分。
 
聽了她說的,覺得還真的蠻有道理啊!──若你感覺到什麼,平心靜氣就好,站好自己的位置就好。

arrow
arrow

    黃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